中伦文德律师 | 无心插柳入哲学,有心笃定赴法途——彭朝政律师的别样法律人生
在纷繁复杂的法律世界中,每一位优秀的律师都是一盏明灯,用专业与智慧照亮公平正义的前行道路。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彭朝政律师,一位在法律领域有着独特轨迹的优秀律师。他从西南政法大学这座法学殿堂出发,怀揣哲学硕士的别样智慧,毅然投身于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律师行业。
从年少时在应试教育下对专业选择的懵懂,到西南政法大学哲学硕士的求学经历,再到毅然投身律师行业,每一段过往都饱含着别样的故事与深刻的感悟。让我们一同走进彭律师的世界,聆听他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探寻那些经历背后所蕴含的成长与蜕变。
求学之路
Q:西南政法大学作为法学专业公认的五院四系名校之一,为什么选择攻读哲学硕士?您在读期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彭朝政:
我们那个年代的都是应试教育,只关注学科分数,不注重未来职业规划和职业理想,对于学什么专业没有概念,也不知道西南政法大学法学还可以,更不知道五院四系是什么。当时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就是觉得这个学校离家近,分数估计差不多能上,随便填了几个专业,但是肯定没填法学,因为对法学没兴趣,准确地说,少年时,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或许就是因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最后机缘巧合地被调剂到哲学专业。哲学这个学科包罗万象,就业方向很广泛,但实际是没有就业方向,严格来说唯一可以成为就业方向的就是继续从事哲学科研和教育。但我肯定是不会做学术了,自然而然,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考研就是拖延就业最好思路,而考本校的本专业就是抄近路,所以我又上了本校哲学硕士。硕士之后我肯定不能再往上继续读了,继续读书就意味着要做学术了。
但在大学期间,也还是有所收获的!而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一群无聊的学哲学的人。学术是靠天分和努力的,因为我没有天分,就只能是天下文章一大抄,抄出独特性就行了。
职业选择
Q1:当初是什么样的契机或内在驱动力促使您选择成为一名律师?是受到某些特定人物或事件的启发还是对现状的不满呢?
彭朝政:
这个选择算是被迫成为自己讨厌的人,我其实一直不喜欢律师、法官、检察官这类职业,特别是律师,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很心累。我硕士毕业后晃荡了一段时间,后面考了某党校的专任教师,主要负责领导干部培训和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教学、科研工作。其实在党校是过得最舒服的一段时间,工作压力小,工作和生活环境也不错。
但有时候生活就是这样戏剧,你就要变成你讨厌的人。
我父亲是小包工头,遇到了承包工程拿不到钱的问题。刚开始找了一个当地的律师代理起诉建筑公司,据说在当地很有名气,多家政府部门的法律顾问,案子多得接不过来。官司是打赢了,钱是一分没执行到。我父亲经常打电话问我:“怎么打赢了官司也拿不到钱?你不是西政毕业的吗?你都没办法?”
我很无奈,我虽然在西政读书,可我读的也不是法学专业,虽然在党校教法治理论,但那是照本宣科,哪里懂法律实务?其实讲法治理论,忽悠忽悠外行还行,没有实务积累也讲不到位的。面对自家的困境却束手无策,所以就考虑,要不要自己考个司法证书,出来做律师?看了一下书,觉得也不是很难,就是需要时间准备,当时就辞职备战法考。成功上岸后,就顺理成章到律所实习,申请执业证,就这样成为了一名律师。
Q2:重庆作为您的家乡,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质是否有影响到您对律师职业的选择?
彭朝政:
家乡是重庆这个事情,其实对我的执业影响负面大于正面。刚过法考的时候,在重庆找律所面试实习律师,我是信心满满的。结果呢?重庆的律所一看到我的简历,虽然是西政毕业、还是硕士,但是哲学专业,就说:“我们律所不招哈,你这个专业不对口呀,我们只要法学专业的。”
重庆法律行业太卷了,西政毕业生满地都是,而且其他名校也有很多到重庆就业,很多律所看到你不是法学专业就直接pass。好不容易,有同意面试的,问的最多的也是:你有没有公检法和律所实习经验呀,你参与过哪些案件呀?我肯定统统没有的。另一方面,我自己确实只是通过了法考,其他什么都不懂,人家有优质的牛马使用,不选我这个专业不对口的牛马,也很正常。
虽然家乡是重庆这件事在我刚开始寻求律所实习、开启律师执业道路时,带来的负面影响似乎更多,但其实静下心来回顾,它也有着很多积极的方面。重庆作为一座充满活力且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有着非常浓厚的法律氛围。正因为西政毕业生众多,各类名校的法律人才也汇聚于此,才让这里形成了一个高质量的法律交流圈。
而且,重庆法律行业的 “卷”,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一种鞭策。它促使我时刻不敢懈怠,必须要不断精进自己的专业能力,努力让自己在众多优秀的同行中脱颖而出。大家都在你追我赶、积极进取,这种竞争环境就像一把利刃,不断打磨着我,让我养成了时刻保持学习、持续更新知识体系的好习惯,为我后续在处理各类复杂案件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者,尽管起初很多律所因为专业不对口的原因对我有所顾虑,但也正因为经历了这些拒绝和质疑,我更加懂得珍惜之后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
专业专攻
Q:在众多法律领域中,您是基于怎样的综合考量,包括市场需求、个人兴趣和专业发展前景等因素,最终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的?
彭朝政:
主要是市场需求的自然选择。实习律师阶段,我的指导老师在我刚入行的时候就告诉我,律师不应该受专业方向限制,应该广泛涉猎,什么案件都接触一下。所以刚入行,什么案件都交给我来做,包括非诉破产清算、重整,民商事诉讼、刑事辩护,涉及的案件类型非常广泛。
因为我出来做律师的初衷就是解决家里面的工程款和与部分亲戚的经济纠纷问题,所以后期就转为主要做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方面的诉讼。自己家的案件目前很多已经在回款了,之前提到的赢了官司没收到款的,我接手后恢复执行,目前大部分款项已经追回,还有部分仍在追索。
正是有着这样的亲身经历,我在对待当事人时,往往更能感同身受地理解他们的处境和心情。那些经历过追款无门、满心焦虑的日子,让我深知每一个找到我的当事人,他们怀揣着的是怎样的期待与信任。所以我会格外珍视这份托付,将心比心地去对待。
成长规划
Q:对于法律行业的“内卷”,你是如何应对和规划的?
彭朝政:
面对行业的竞争,我将发展的目光投射到了网络媒体上。
我在2021年就开始接触拍摄普法短视频,但是那个时候没有想过通过拍摄视频、抖音来获取案源,也没有坚持拍摄。今年自己有闲暇的时间,研究了部分律师的账号,发现很多律师都通过拍摄普法视频获取案源,而且有很多法律服务公司布局,也通过这种方式收获良多。
多数法律账号已经是团队化运作了,有专门出镜律师、视频剪辑师、引流销售人员。刚开始我也是抱着玩一玩的心态,自己拍摄、剪辑一些普法视频。效果就是基本没有人看,点赞也是亲戚朋友,甚至会遇到远方亲戚在留言区评论“弟弟你好帅哦”、“弟弟你居然在拍抖音”,真的太羞耻了。
意外的是,坚持做了两三个月,真的就有当事人咨询了!我现在主要还是在探索阶段,抖音号做到现在,粉丝常年就只有几百个,甚至没有我妈的粉丝多!希望今后能探索出一套可复制的sop,争取扩大自己的案源,拥有自己的团队。
职业心得
Q1:从无心入哲学到潜心备考法律,从舒适惬意的党校到充满内卷的法律行业,从解决自己的问题到维护当事人的利益,回望这一路的转变,是否对法律行业或对律师这个职业有了新的看法?这一路上,有没有让你深受触动的故事可以分享一下?
彭朝政:
“我办的不仅是案件,办的是当事人的人生”。没做律师前,听到过律师讲这个话,觉得这律师不是假就是装。现在自己做律师了,看到有的当事人确实是因为一个案件的失利就彻底改变人生轨迹。不仅是刑事案件,就算在建筑工程领域,很多工程老板就是因为一个工程项目的款项拿不到,被下面的材料商、农民工兄弟、债权人起诉,被逼得走投无路,想通过打官司等法律手段来走出这段困境。
虽然律师不是万能的,但是这些当事人可能真的从心底里把人生托付给了律师。曾经遇到过一个当事人,对我说的原话“彭律师,我的身家性命和我全家都寄托在你身上,如果追不回这个款项我就……”
这个当事人对案件结果期望特别大,但是他提供的证据材料特别不足,对于这种“证据不足的人生案”我不敢接。我也是在这一刻体会到“我办的不仅是案件,办的是当事人的人生”这句话的真谛。
这件事给我带来的触动极大,也让我在后续接待当事人以及考量案件承接与否时变得更加谨慎。律师固然需要为当事人争取权益,可也要基于事实和法律的基础,倘若仅凭一腔热血和对律师费的追逐就贸然接手,那很可能最后无法达到当事人的预期,反而会让他们陷入更深的绝望之中。
Q2:对于那些怀揣律师梦想、即将踏入这个行业的新人,您认为他们在知识储备、实践技能和心理素质等方面最需要提前做好哪些充分的准备?
彭朝政:
律师当前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同行,还有法律服务公司、法律科技公司等,所以不管是青年律师还是资深律师,仅仅会办案件、会人情世故已经无法满足自身拓展和行业发展的需要了。也就是说,我们要卷得过其他竞争对手,必须是一个复合型人才,或者说在除法律专业外有其他的专长,比如新媒体市场营销、AI智能软件应用、团队管理经验等,必须要拥有自身独特的技能才能卷出新思路。
未来展望
Q:请您对未来在律师道路上奋斗的自己送上一句勉励的话。
彭朝政:尽力办案,尽心为人。
彭律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怀揣律师梦想的后来者点亮了一盏盏明灯,传递着宝贵的经验与深刻的启示。“尽力办案,尽心为人”,这句充满力量的话语,不仅是彭律师对未来自己在律师道路上的期许,更是他对法律事业那份矢志不渝的坚守与担当的生动写照。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彭朝政律师将继续秉持这份信念,在法律的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构建更加公正、法治的社会贡献更多的力量。
共有 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