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伦文德律师 | 和汉律师:从工位到C位的跨界六边形战士
在职业选择的十字路口,有人安于现状,有人却敢于打破 “舒适圈”,开启一场未知的跨界之旅。和汉律师曾在大型国企担任八年工程师,却在人生的黄金时期毅然转身,一头扎进法律的海洋,从二进制的逻辑世界迈向充满变量的司法天地。
如今,作为专注于民商诉讼与行政诉讼的专业律师,他如何将理工科思维融入法律实践?在职业转型与专业深耕的过程中,又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挑战与感悟?让我们走进他的故事,倾听这位 “跨界法律人” 的破局之道。
个人背景与职业转型
Q1:从8年大型国企工程师转型为专职律师,这一决策的关键驱动因素是什么?转型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和汉律师:最主要的还是不想浑浑噩噩地在国企呆一辈子,过着一眼看到退休的生活,还是想闯荡一下体制外的世界,让自己的青春不留遗憾。
转型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我认为还是备考时期的坚持。为了通过法考,我可能花了比普通考生更多的时间,每天除了上班还有将近7小时的学习时间,我初步统计了一下,前后可能超过2000个小时。一边上班,一边学习,坚持下来确实不容易。
Q2:理工科背景对你学习法学、理解法律逻辑有何助益?这段经历带给你哪些纯法学背景律师可能不具备的?
和汉律师: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模拟推导演练的思维方式。在二进制的世界里更多的只有1和0,1代表肯定,0代表否定。打个比方:我问自己今天是否上班,1就是上班,0就是不上班,选择1后再次进行逻辑判断,今天是否要开车去律所,1代表开车,0代表不开车,最终的结论无非三种,11就是开车上班,10就是不开车上班,0就是不上班。这是一个简单的逻辑判断问题,但是运用到法律服务中,我就会提前做一些风险的预判,比如代理原告时针对某个关键证据,如果我方能顺利出具,就能推导出某个事实,基于某个事实,就有可能支持我方的请求,如果这个关键证据缺失,那要开始考虑从其他的地方进行补强。最后罗列出几种可能,针对不同的进程选择不同的方案,做到有条不紊地推进案件代理工作。
Q3:在职业转型过程中,是否有某位 “领路人” 或 “人生导师”给予你关键指导?
和汉律师:在职业转型过程中,赵朝振律师无疑是引领我踏入法律行业的重要领路人。他不仅系统传授了案件办理、法律文书撰写等专业技能,更在日常带教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我对社会议题的观察视角与价值判断。即便如今独立执业,我们仍保持着密切的合作与交流,他亦师亦兄的存在,始终是我职业道路上的重要支撑。
Q4:在与导师的互动中,你是否曾用自己的跨界背景为团队进行“反向赋能”?
和汉律师:还是有的,我记得我刚来的时候还没有deepseek、豆包这些AI工具,当时还流行chatgpt,我加入团队的第二天就写了一篇团队的gpt使用指南,也是在这个专业领域为团队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贡献。
专业建设和行业经验
Q1:在众多法律领域中,你为何特别专注于民商诉讼和行政诉讼?
和汉律师:执业初期接触的案件主要集中于民商事和行政领域,在长期的实务服务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对这两类案件的法律关系梳理、诉讼策略制定及争议焦点处理更为得心应手,因此选择深耕这两大专业领域。
Q2:为民营企业、政府机构等不同类型客户提供法律服务时,服务流程和重点有何区别?如何建立长期信任关系?
和汉律师:面对民营企业,企业决策者更关注法律服务对商业目标的支撑性,因此服务核心在于结果导向的解决方案设计,在服务流程上,需注重方案的可操作性与效率。而政府机构作为公权力主体,服务重点在于程序合法性审查与风险防控。无论是行政决策法律论证还是争议解决,均需以“程序无瑕疵、实体无漏洞”为基准,在方案呈现上,需以系统化风险评估报告形式,详尽罗列潜在争议点及应对预案,满足行业的严谨性要求。我认为,我们作为服务行业,客户的信任更多的还是基于我们所提供的服务质量,服务质量好,响应时间快,时间长了自然会产生信任。
Q3:在行政诉讼中,政府类客户与企业类客户的诉求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和汉律师:行政诉讼中,我更多的是代理相对人这一方,案件的办理需根据客户差异化诉求制定精准策略。具体而言,部分案件客户旨在通过程序流程实现时间缓冲,部分案件则聚焦于撤销行政机关的违法行政行为,有的案件仅需完成行为违法性的司法确认。此外,行政争议常与民事法律关系交织,这使得客户诉求呈现多元复合特征,需结合个案实际研判诉讼策略的层次感与关联性。
兴趣爱好与生活体验
Q1:你提到自己喜欢户外徒步、爬山、骑行等多种运动。能分享一下最早接触并爱上其中某项运动的具体情景或故事吗?是什么最初吸引了你?
和汉律师:最初与户外运动结缘,源于对自我极限的探索欲和对自然的天然亲近。户外骑行也好、徒步爬山也好,我认为,人如果不逼自己,你永远不知道你的极限在哪里。
爱好爬山,更多的是一种记忆使然。老家坐落在群山褶皱里,幼时跟着祖辈踏过苔藓覆盖的石阶、穿越晨雾弥漫的长林,山风掠过耳畔的声响、泥土混着草木的气息,早已在潜意识里织成了与自然的情感纽带。如今每次徒步登高,山路对我来说都不是负担,反而有一种亲切感,就像回到了小时候。那一次次与山峦的相拥都成了唤醒初心的密码 —— 原来所谓挑战极限,本质上也是与记忆里的自然重逢。
Q2:最享受运动中的哪个瞬间?这种快乐与工作中的成就感有何不同?
和汉律师:最享受的还是完成的那一刻吧!比如骑车顺利过线,爬山顺利登顶,会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觉得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车轮碾过终点线时肌肉酸胀与心跳轰鸣的共振,登顶时手掌撑住最后一级崖面,胸腔在海拔落差间与山风呼啸的共鸣。这种快乐带着原始的生理释放感,是多巴胺与内啡肽在汗水中炸开的即时反馈,像一场与自己身体的坦诚对话,所有疲惫在“完成”的节点上瞬间转化为纯粹的肢体轻盈感。
其实我觉得工作也是一样的,那种快乐的感觉和拿到胜诉判决的时候差不多。当然,工作中的成就感更似文火慢炖的回甘。当胜诉判决里的法理逻辑逐字落定,或是复杂案件的证据链终于闭环时,那份喜悦源于智力博弈的胜利与专业价值的确认,带着理性建构的厚重感 。它虽不像运动快感那样直抵肉身,却能在时间沉淀中生长出更绵长的力量,如同看见自己用法律思维搭建的逻辑大厦,最终为当事人撑起一片庇护的空间。
Q3:除了提到的运动,是否尝试过其他户外或球类项目(如攀岩、网球)?有没有想挑战的新运动?
和汉律师:尝试过攀岩,但是感觉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但不断地尝试让我深刻体会到户外运动的多元魅力。至于其他项目,现阶段虽暂未涉足更多领域,但始终对能与自然深度互动的运动抱有好奇,期待在未来的尝试中解锁新的可能。
案源拓展与客户管理
Q1:在“内容营销”成为案源拓展重要手段的当下,如何平衡专业输出的深度与传播度?
和汉律师: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需构建“专业内核 +传播载体”的双轮驱动模型。
专业输出主要是修内功,不一定要向客户展示,即便展示了,很多时候客户也不一定听得懂,但这是我们这个行业的基本盘,我认为这是最为重要的,更是不可妥协的底线,需要不断深耕,与时俱进。
而传播度决定的是你在这个行业能够达到的上限。需根据受众认知层级设计内容形态,构建分层传播策略。避免“专业自嗨”与“传播失真”。这种平衡不是对专业的妥协,而是通过传播逻辑让法律专业价值以更适配的方式触达目标群体,就像精密的法律论证需要法庭辩论的技巧呈现,优质的专业内容也需要传播策略作为“认知桥梁”,最终实现从专业输出到案源转化的价值闭环。
Q2:如何平衡案件质量与案源拓展的时间分配?
和汉律师:没有刻意地分配时间,案源拓展更多时候是在已经完成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我觉得既然受人所托就要忠人之事,要对这个案件负责。案子办得漂亮,客户自然也会为你宣传,这也不失为是一种好的拓展案源的渠道。
Q3:对律所培养复合型人才有何建议?
和汉律师:我觉得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这个优势不局限于对某一个行业、某一个领域的熟悉程度,更多的还需要从跨学科知识、思维方式、专业技能等视角来综合考量。
职业成长与发展规划
Q1:你认为在律师这个职业中,持续学习和能力提升的关键是什么?
和汉律师:压力!不学习就会被淘汰,然后压力会产生动力。
法律条文的更新迭代从不停歇,新型案件的复杂程度与日俱增,客户对专业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不学习就意味着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被淘汰,而这种紧迫感恰恰能转化为推动自己不断精进的强劲动力,促使我们在知识更新与技能提升的道路上不敢懈怠。
Q2:展望未来3-5年,你对自己的律师职业生涯有怎样的规划或愿景?希望在哪些方面有更深的建树?
和汉律师:还是希望能够深耕民商法吧,在细分方向积累更多复杂案件实操经验,同时着力提升跨领域协同服务能力,以专业积淀为基石,稳步前行。也希望自己能尽早成为合伙人,在专业深度与行业影响力上实现双重突破。
Q3:是否考虑通过户外社群、运动圈层进行普法宣传?将个人兴趣与职业品牌塑造结合?
和汉律师:这方面其实没有太多想法,我觉得如果把兴趣和职业结合在一起,那兴趣就不纯粹了。
山野徒步的喘息、骑行时的风声被赋予职业目的,那份源自自然的治愈感可能会被功利性稀释。但若从职业品牌塑造的底层逻辑来看,运动中培养的耐力、风险预判能力,早已潜移默化地融入案件办理的思维模式,这种从兴趣中淬炼的底层能力,或许比刻意结合更能自然诠释专业者的特质。
公益法律与社会责任
Q1:有了解到你多次参加公益普法、开展法律讲座,面对不同的群体,你认为普法方式和重点有何差异?
和汉律师:针对不同的群体,表达方式、授课内容上还是有差别的,比如基层、社区的普法就要多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这样更接地气一些。而在一些面向公司、国企的场合,还是要体现律师行业的专业性。
Q2:你认为律师参与公益普法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是否有印象深刻的普法案例?
和汉律师:就是为这个社会尽一份力,不要有太多不切实际的想法,不要总想着参加一个普法一定要有多少案源转化,心态放平一些,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印象深刻的应该是参与海埂花园的那次,来的人挺多的,大概有200多人,而且现场的氛围特别好。我在此次普法培训中也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并且也实际解决了公司的一些问题。
职业回望与跨界感悟
Q1:在今天回望,你认为工程师生涯留给自己最宝贵、在律师职业中持续发挥效能的“非法律”核心能力遗产是什么?
和汉律师:我觉得还是解决困难的能力,以前更多的是帮助同事、帮助公司去解决一些疑难杂症,其实现在也是一样的,只不过对象变成了我的当事人。
Q2:对于其他有跨界背景或考虑职业转型的人,你有什么建议?
和汉律师:不要担心、不要顾虑、干就完了!想做的事情就要尽早去做,不要给青春留遗憾。
Q3:如果时光倒流到做出决定的那一刻,你会给当时的自己一句什么话?
和汉律师:Good choice!
从工程师到律师,和汉律师用行动诠释了 “跨界不设限” 的职业哲学。
无论是用逻辑推演预判案件走向,还是以解决问题的硬核能力服务客户,他始终在将过往的经历转化为独特的职业优势。当被问及对后来者的建议时,那句 “干就完了” 的直白话语背后,是对人生选择的果敢与笃定。
在法律行业深耕的路上,他以户外徒步般的坚韧持续攀登,既守着专业的 “基本盘”,也望向更广阔的职业愿景。或许正如他在登山登顶时的感悟 —— 每一次突破边界的尝试,都是对自我极限的重新定义,而这份对 “不设限” 的坚持,正是他职业旅程中最生动的注脚。
共有 条评论 网友评论